
姑且不論Honda究竟是誰主導了這件FH(Fire Hazard)案的後續動作,但整件事件絲毫不見車廠對於售後服務的專業態度。
最近身邊有越來越多的朋友如同我一般進入了有寶寶的生活,無獨有偶地,大家的話題也轉變為「該換什麼車?」的無盡迴圈中。年過三十,青春熱血不再,往昔自豪盈滿於血管中的汽油也早已揮發殆盡,從前所談論的儘是
「xxx操控真是一流…balabalababa~~」
「那軟中帶硬、硬中帶Q的反應真是上了天堂~~balabalabala~~」
「我很光榮地站在日本車迎頭趕上歐洲車的時代~~balabalabala~~」
……
男人嘛~~怎麼談論都是性能、操控這種硬派風格,時光的凝結彷彿只在男人的啤酒(肚?)與談論sexy的線條中流恣,隨著時光芢冉,十年的歲月讓小男孩轉骨成了男人,卻也隨著風的馳騁,年少的輕狂卻已隨風飛逝。Civic隨著Camry的出現步入了它的老年,雖然男人心中的彼得潘驅使著他將Camry換成Alfa Romeo,但當男人擁有了男孩後,Alfa卻也悄悄地退居幕後,然後取而代之的是折衷方案的BMW~~
像這樣的男人似乎越來越多?至少我周圍這種聲音是越來越大聲了。男人心中依然有熱血、血中依然有汽油,但現實生活的柴米油鹽正慢慢慢慢地侵蝕掉那一點點的天堂,於是乎這些人尋尋覓覓才猛然驚覺,
原來旅行車竟然絕種了!?
當然這是在台灣,外國仍然夯得很,只是近年來經濟的上衝下洗之後敢在市面上推出旅行車的國產車廠真是絕種了。印象中旅行車都只是停留在Lancer Libero、Mondeo Soho(進口)、軍中俗稱小青蛙的AD Resort、小改款後把裕隆整慘了的N-RV。或許是N-RV的失敗讓國內車廠徹底絕望,自此之後的RV風潮就走向高底盤的休旅車(或許講SUV也行),頂多再切割出Minivan這個級距,但以四門房車底盤開發的旅行車卻再也沒有出現在國產車廠的廠房中。
可是進口車商還是不停地進口旅行車來試水溫,最有名的還是Audi A4 Avant;雙B也有擁護者(BMW Touring、BENZ Estate);經營許久的SAAB 9-5 Wagon、9-3 Combi,低價的也有Peugeot SW車系、Opel Astra Wagon,就連美型到不行卻也行將就木的Alfa也引進159 Wagon。為何進口車熱、卻國產車冷呢?
因為這些進口車都賣不好~~
這也是有很多鄉民在01論壇大力呼喚Mazda 6 Wagon、Mondeo Wagon引進國內卻連樓梯都不響的原因。因為不景氣,所以「拿出數字」這檔事就變得難以啟齒,連進口這幾百台的量都快吃不完了還奢望國產化來大賣?但是真的是這樣子嗎?(To Be Continued…)
豔陽高照,是個無法午睡的下午…
路邊的汽車仍然稱職地噗噗而過,斑駁的窗櫺也耐不住酷熱發出了嗶剝聲,小男孩看著門上的海報靜靜出神…想著那小時候只能追著腳踏車的青澀年華,盼著望著只希望能快快長大的想望一路伴隨著他,成長的喜悅總得有個寄託才能有流瀉的地方,一路的黏膩,燥熱地伴著小男孩一路地成長。
小男孩的漸漸長大,哥哥那紅色的BMX成為進入他生命中的第一部車;接下來爸爸那老Vespa慢慢地也進入了他的夢鄉。隨著身材漸漸高大,一路苦悶的成長有多少的情慾無法宣洩,只能從貼在牆上的海報一路想望。
牆上的海報也很稱職地一路陪著小男孩成長,從BMW M1到Lotus Esprit,牆上的夢想慢慢地長大,如同夢想慢慢地貼近臉龐一般,Porsche 959進入了他的年少歲月,然後DE TOMASO Pantera也悄然來到,男孩慢慢知道了原來承載著Porsche光榮使命的959終究只能是夢想,實力再怎麼堅強終究得進入歷史,永遠也不回頭。而,男孩卻不知道DE TOMASO就在他日後的成長過程中失去了它的舞台,永遠,永遠回不來了~~
終究,男孩長大了,在他擁有了第一張駕照後,拿到爸爸自豪的Honda Civic一代的鑰匙,他也展開了成為男人的旅程,卻不知道,這一離家就是十年…
十年後,小男孩回到人事全非的家,他想故作鎮定地回到自己的房間,以為十年來的改變沒有改變,他的小小夢想應該、也應該在那小小的房間凝結,迎在門上的卻是他離家前才貼上的Lamborghini Diablo,想想當年仍是剛發表的夢幻機器,伴著意氣風發的大男孩前進自己的夢想,如今後繼的Murcielago正大剌剌地佔據著雜誌的版面,LP640一再觸碰著男人的心,卻一點也撩撥不起他的慾望。男人變得理性,男孩只能住在心裡,長大了,夢想的火種也慢慢黯淡,夢越來越真實,是因為夢終究要醒。男人把房間整理了一下,那傲人的Diablo側影曾經陪伴著他闖蕩了十年的夢想,悄悄地,男人撕下了那個最後的夢想 – 在牆上的夢想,走了出去…
「台朔一號」的詭異外型及過小的車體即便有著便宜的優勢卻也在市場上得不到啥好處,也在在說明了汽車這商品的確有別於原物料以外迷人的地方,原物料如同期貨一般,價格是最大因子,所以討論空間幾乎為價格的波動以及供應的穩定,4P其餘的3P – Place、Product、Promotion的空間非常小,但汽車既能一部車賣2500美元(Tata Nano,合8萬台幣),也能賣800萬台幣,其間相差100倍的差異就不是由原物料的思維所能拉長戰線的了。
「台朔一號」即便打出「英式底盤調校」,甚至推出瓦斯汽油雙燃料車,但是都忽略了一個重點 – 「汽車的買主不是只有工程師」,台朔既然能以英式底盤作包裝就應該想想為何英國汽車赫赫有名但卻沒能保住任何一個品牌,任由外國車廠將Land Rover、Jaguar、Rolls Royce、Aston Martin等玩弄於股掌之間。規格好就能賣得好的思維僅存在於工程師的頭腦,但是賣得好的就不是僅止於規格好了。
以上的思維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也能想見,但個人認為台朔汽車值得尊敬的地方在於它在短短六年間作了許多車廠不敢作的事:
1. 推出雙燃料車
2. 支持油電混合車與全電動車的發展
3. 將Matiz以不同的塗裝延壽
(車壇之前只有Nissan March,之後也只有Ford Tierra有此之舉)
4. 拉進捷克的Skoda延長戰線
5. 檯面下尋求Fiat與Alfa Romeo的代理權
以上每件事都是大事,都是值得一作就是十年工夫的事,但佔有率這麼低的台朔汽車有勇氣把以上的每件事都作過,即便它今天已經收攤,屍骨已寒,但它的失敗也許歸責於
1. 行銷策略的失當:極度失策的台朔一號,到了Matiz王牌盡出卻也難以挽回。
2. 過度投資:挖Skoda拉長戰線,但Skoda同樣也是市場初生之犢。
3. 市場未成熟:油電車與全電動車成熟度不足,連Toyota都搞不太定,工研院的成果有時也難登大堂。
4. 對市場的過度樂觀:尋求義系的Fiat集團代理,拿到這票房毒藥也許會死得更快。
但台朔汽車有Guts,短短六年能打出這麼多戰役,即便它今天陣亡了,但無損於它在台灣汽車市場的經典地位,汽車界的王永慶如同羽田汽車的葉松根,心中有大夢,也打過這美好的一仗,雖然很有可能在他有生之年再也無法重拾這個大夢,但他,一個台灣工業界的巨人延續了自民國七十年以來台灣的大汽車廠的夢,二十多年來雖然台灣的汽車整車業恐怕再無希望起飛,但,我還是要說,
台朔汽車,美好的一仗已經打過,值得尊敬!!
但我覺得,台朔汽車是很令人尊敬的。
說真的,台朔汽車顯露敗象已經很久了,自從看到2007年5月以來Matiz(台朔二號)掛牌數一直為0以來,全年度掛牌就一直停留在288這個數字,這半年來我看著台朔汽車旗下的招牌車種一直毫無變化就知幾年前
風雨飄搖,踽踽獨行
從2000年王永慶獨排眾議成立汽車廠以來,一路風雨飄搖的態勢也令人不勝欷歔,而今事後諸葛多如過江之鯽,我也不用附會別人說它外行領導內行之說,這種落井下石也沒啥營養,但是其實在台朔汽車上面我看到的是努力把牌打好的經營團隊 – 一個面對週邊極度險惡的狀況仍舊力爭上游的團隊。
Formosa在成立之初就落入了很不利的態勢 – 它是台灣市場上票房毒藥的韓系車廠,(現在雖然看到三陽工業將Hyundai慢慢經營起來,但2000年時韓國車的銷售量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的)且,它掛上了自有品牌「Formosa」,外加上自行設計的Mark一枚。這樣的先天不足(印象不佳的韓系車)與後天失調(全面的自有品牌)讓台朔這張牌非常難打,所以起初的第一部車Magnus還很「聳」地取名為「台朔一號」,希望以車帶名地將品牌作起來。這對於一個對自身產品很有信心的廠商不失為高明的一招,就像在賣場給消費者試飲一樣,意欲用本身很強的產品力帶動沒有知名度的品牌,相當草根性,也相當具有台塑集團這個原料商的打法。(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