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兩週過去了,編電子報的任務總是來得不知不覺,時光總是如白駒過隙,速幾壘就過去了。這段時間發生了很令我心寒的事,就是fanalex的蕃薯藤信箱被無緣無故地砍了!mail給蕃薯藤也毫無回應,甚至在我打電話找客服時居然數次將我轉到沒人接的位子,這就是蕃薯藤的態度,連同一些網友也有同樣的現象,看來陳正然這次有麻煩了。anyway,本期還是要承繼上週的主題,討論Nissan Micra C+C。
「驚奇」的眼框---頭燈外觀

相信大家都已日漸察覺到Nissan的家族風格益發明顯了,這在Renault入主救援其搖搖欲墜的財務後便已啟動。更為簡潔的車身線條、進氣口統一化成兩道內含橫槓的樣式,甚且頭燈都變成了直立式的設計,在在都顯示了Nissan追求特有DNA的意向,這些已經內化為Nissan獨有特徵的設計取向同樣也出現在Micra C+C上。除此之外,我們可以觀察到Nissan在頭燈變化的研發上也算得上獨步車壇了,除了新一代的Q45 (日規Cima)採用了火神炮式頭燈外今天又出現了網狀分佈的燈內變化,雖說這種小車作些大膽點的嘗試並不為過,但是總覺得質感沒有作出來,尤其是頭燈邊框週圍的條紋往往是造成這種後果的元兇,這種手法大家可以去看看國產的Toyota Altis、新一代的Ford Tierra,這種預留了頭燈的位置卻又填不滿的作法雖然是折衷處理所不得不然,但是裡面所埋藏的不一定該是條紋,尤其是條紋往往像玻璃下放塊折過的鋁箔紙那般粗糙。如果設計之初能考量到反射面大小所佔的面積及留白過多時所應該修正的作法就不會出現這樣的設計,我的建議是修改頭燈造型,使它能更smooth一點,(當然,這不可能,因為看起來它的頭燈和硬頂版是共用的),要不就是整個頭燈中能再塞入一顆燈佔去那過多的留白,抑或是改變燈框的裝飾(網紋)或燈殼的顏色,這些作法理當可行,應用在後期小改款上應是能兼顧成本的作法。
千呼萬喚---石紋內裝的出現

總算出現了!!在國內核桃木風潮吹拂太久的氣氛下總算可以聞到些新氣息了---石紋內裝,一個我幾年前就想實現的手法;一個我認為可以由台灣車廠先量產代表新東方風味的手法,沒想到還是被日本人接棒了。或許有人認為有些車早就提出來這種可能性,沒什麼大不了,但就量產而言石紋內裝遠比木紋內裝起步得晚,尤其在木紋內裝已經被作爛了的情況之下能拚出新意的量產作法就是相當重要的了,君不見木紋已經從核桃木到楓木到鳥眼楓木 (有誰分得出來!?反正都是塑膠件加水膜),好不容易Jaguar推出鋼琴烤漆面板為車壇提出新意,在台灣這個內裝割喉戰場上的確可以樹立新標竿,同樣地,石紋內裝也應在此成為下一代接班人,這一點就是我認為在台灣這種廝殺得特別慘烈的地區應該能先一步量產的原因,未能拔得頭籌個人覺得相當失望。
我所熱愛的石紋

回到Micra C+C上,它的頭枕石紋相當得我的心,質感作到簡直可以進博物館了,可惜車門板的絨布面積太大,獨獨浪費了處理良好的把手件。整個內裝明亮感相當足夠,相當符合這種敞篷車的氛圍,米色內裝加上白色石紋相當清爽,只是有些手能直接觸碰到的像是按鍵或旋鈕的設計就不宜用上了,因為石紋的態樣天生就是有冰冷感,在touch的過程會讓人下意識地覺得不愉快 (如果這車是要賣到非常熱的國度也許可行吧!),石紋用在裝飾紋路會比較適合。另外,為了打破敞篷車種置物空間狹小的問題,它的後座椅上特別裝上拉簾,能在後座放置物品時提供些許的固定力 (在我看來是噱頭大於實用),後座扶手也鑿空可放置物品,後座椅也有兩個抽屜,看來Renault愛玩的車內置物空間設計Nissan也學了不少。
結語

日系車廠在整個90年代都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步入21世紀後接連不斷地有相當精彩的作品問世,看來已經擺脫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設計黑暗期,從Nissan Z系列的再出發、Honda接連不斷的創新設計、Suzuki的Wagon R風潮,以至於今天的Copen、Micra C+C,都是顯示了日本車廠已經走出了屬於自己的路。十年多的努力不只是打入了歐美市場,不光Civic等低價位小型車建立起了灘頭堡,Lexus、Acura也朝向高級車進軍,如今個性化的觸手更伸向歐陸,樹立起地方性的特色,在世界化攻城掠地的同時又能夠讓人一眼就看出:「啊!這就是日本車。」而今非昔比的是,今天的日本鬼子早不再是過往的吳下阿蒙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